周东祥教授是文革之后的第一届研究生,1980年毕业留校,此时的他已年近40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经济十分困难,为了尽快改变落后状态,国家号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速科技攻关和研究成果产业化,振兴实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响应国家号召,周老师与龚树萍等老师共同组建了科研团队,专门从事半导体敏感陶瓷材料和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自1980到1981两年期间先后将“线性热敏电阻材料及器件”和“陶瓷湿敏电阻材料及器件”两项研究成果转让国内3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并分别获得1982和1983年度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之后的成果转化积累了经验。
70年代末期,四人帮倒台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彩电技术也是其中之一,国务院还成立了“国家彩电国产化办公室”,专门领导彩电国产化工作。当时,曾在原所在企业参加过数年国家彩电攻关工作的周老师敏锐地察觉到“消磁电阻”这一元器件的重要性,当时这个纯靠进口的元件价格非常贵,一只要卖四五块钱。周老师团队决定研制出我们自己的消磁电阻元器件,打破海外技术垄断。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自己的消磁电阻并迅速转到相关企业进行产业化。在“国家彩电国产化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了严格的技术鉴定。鉴定过程非常苛刻,产品须经电子工业部广州第五研究所随机抽样进行长期可靠性实验。先后经过一年多的严格测试、实验终于通过了认证,经“国家彩电国产化办公室”批准发布成为“可替代进口产品”。在通过电子部专家的鉴定之后,周老师开始一家一家跑工厂进行推广,过程十分艰难。厂家最开始完全不认可,认为“国内自己产的怎么可能比得上进口货?”,周老师想尽办法,并亲自和彩电整机厂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和日本产品做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证明,国产消磁电阻丝毫不逊于日本进口元件,很快得到了国内企业的认可,售价也才1元多每只,以很高的性价比取代了日本产品,并逐渐全面实现国产化。在此基础上,周老师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国家彩电国产化优秀成果奖,周老师本人也荣获全国彩电国产化先进个人。
随着要求成果转让企业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学校领导部门的重视,当时的学校科研处杨佐仪处长就与周老师商议,已经转让多个厂家了,积累了生产经验,技术又握在自己手里,不如自己办厂。周老师提出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办厂需要买场地和设备、给工人发工资,处处都需要钱。杨处长也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人,她问周老师,大概需要多少钱,周老师说至少80万,这在教授工资仅为数百元的当年可说得上是个不小的数目。杨处长说,学校给你担保,你以个人名义向教育部贷款,盈利后再偿还贷款。就这样,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周老师于1987年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企业。
当年办工厂远不如今天的各种便利,没有各种政策优惠支持,是真正的白手起家。首先要找地方,当时土地价格昂贵,周老师便瞄准了旧厂房,当时正值实行国企改革,很多企业倒闭,最后找到了一个濒临破产的专门生产电吹风的理发工具厂,他们同意以厂房入股,再出资30万,共同合资办厂,取名“武汉高理电器公司”(“高理”意思是高等学校和理发工具厂合办)。当时空厂房的改造也充满挑战,厂房层高七八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将厂房改造成了两层。就这样,场地和部分资金就有了。场地解决了,设备也是个大问题。当时的设备很贵,启动资金又不充足,为了节约资金,周老师和同事们便自己动手制作部分设备和测试仪器,确保产品尽快投产并通过国家和国际标准测试。管理层面,周老师充分利用之前成果转让工作积攒的人脉和资源,为高理公司挖来了大批人才,包括一个安庆市劳动模范、湖南一个机械厂的厂长等,在本专业毕业生中选留了数人作为管理和技术骨干,并在武汉中专学校招募了一批中专毕业生作为生产骨干。从公司筹建到产品投放市场再到用户认可,这一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但周老师坚持了下来。工厂于1988年开始投产,投产后的第一年就开始盈利,并逐年增长。2002年高理公司与学校图像所等成功打包在深圳上市,命名为“华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周老师说,高理公司的创办只是一个成果转化的缩影。之后周老师团队又成功开发出压缩机马达起动器、空调和暖风机用陶瓷恒温加热器、通讯设备用防雷电保护器、电子电器过热过电流保护器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元件等一系列产品,先后在国内20余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打造了一个新的产业领域,产品销往国内外,全面取代国外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2项,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为学校电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除了成果产业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周老师潜心育人,桃李满天下。到现在,我院电子方向的很多老师都是出自周老师门下。在最艰苦的年代,大家纷纷“孔雀东南飞”,周老师做了大量工作,才留下众多人才,为国家的电子方向的教书育人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