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企业家论坛】金亦冶:校友马太效应助力“华科创业系”群体性崛起

作者:发布时间:2017-06-06点击量:

■记者 王潇潇


  5月29日至30日,第十届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家论坛将在武汉盛大开幕。本届论坛力图搭建“校友·母校·武汉”的融合性平台,充分发挥华中大优质校友资源,以企业云集支撑城市变革振兴。借此校友回汉之际,记者采访了我校2008届优秀毕业生、Ping++创始人兼 CEO金亦冶,并与他就创业动机、“双创”环境下中外创业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记者:毋庸置疑,移动支付是过去3年最大的红利之一。您当时是基于什么背景创立了Ping++这样一个移动端的聚合支付平台?


  金亦冶:当时建立Ping++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在2013年初,我们团队对本行业未来3年进行了专业的产业终局判断,那时就得出一个结论:移动支付会兴起,并逐渐会代替银行卡和现金;第二,基于第一个判断,我们认为移动支付行业肯定不会一家独大,“争鸣”竞争的局面一定会出现;第三,当互联网行业进入交易和商业时代后GMV会变得十分重要。基于这三个原因,我们具有预见性的提出要建立Ping++这样一个移动端聚合支付平台。


  记者:您研一时开始了第一次创业,而创业这个行动应该不是仅仅凭借冲动就能完成。华中大本科4年的时光对您创业有什么影响吗?


  金亦冶:人生重要的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让我觉得很幸运。我认为华中大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型高校,在本科阶段就锻炼了我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校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学风,使得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这有助于我了解真正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及商业环境。


  记者:从华中大毕业后您选择去往斯坦福大学深造。众所周知,斯坦福已经是硅谷的一个重要名片,斯坦福的人才对于硅谷创新创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武汉对于光谷也是十分重视,华中大又是唯一位于光谷的高校。从您自身求学、创业角度来说,您认为相较于硅谷和斯坦福,光谷和华中大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哪?


  金亦冶:光谷和硅谷的差距确实是存在,但是硅谷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影响力。光谷只有十几年历史,因此,盲目的将二者对比对光谷来说并不公平。


  从我的个人求学创业经历来看,光谷与斯坦福从人才储备来讲实力旗鼓相当。而武汉需要加强的地方就是在资本活跃度方面。从我自身经验来看,武汉需要树立几个标杆性、明星级企业,这些企业对于武汉网聚人才,形成示范作用都很有价值。华中大自身本来在国内高校中就很有竞争优势,它能够像斯坦福一样为光谷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记者: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在5月20日与来访武汉的民营企业家马云等人座谈时谈到要将武汉建设成为“无现金城市”,您觉得Ping++可在其中担任一个什么角色?


  金亦冶:中国直接跳过了信用卡时代,进入手机支付时代,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这一背景对推行“无现金城市”是利好的。


  Ping++通过3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从“交易的管道”到“交易的引擎”的突破。这种革新主要利用大数据来提升企业GMV,这将帮助更多企业解决其在线支付的后顾之忧。若企业能应用并适应“无现金”的支付方式,那么整个城市的无现金化速度将会极大提升。所以,我们Ping++可以成为建设“无现金城市”背后的推手和引擎。


  记者:说到引擎,其实华中大也有一个创新的动力机,那就是Dian团队。Dian团队已经成立15年了,作为Dian团队的名誉队员,您认为高校中Dian团队这样形式的团队对创新创业有何帮助?


  金亦冶:Dian团队的创始人刘玉老师对我现在创业项目的启动及后续的投资都起着很大作用。我回国后加入到的第一家创业公司就是通过刘老师认识的,我刚开始打算创业时的投资人也是通过刘老师介绍的,在创业的早期,刘老师给了很多无私的支持。Dian团队已经建立15年,从中也走出了不少年轻的企业家,在这个团队不仅能收获很多干货,重要的可以得到很多宝贵的资源。


  记者:现在国家对于双创十分重视,在这个氛围下,华中大校友们的创业也呈现年轻化、群体化的崛起。2015年,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30 Under 30),包括您在内的3位校友入选;2017福布斯亚洲地区30岁以下30强精英榜单出炉,华中大有两人上榜。您认为这种群体性崛起主要得益于什么?


  金亦冶:我认为这种群体性的崛起是一种必然。因为华中大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这些精英都很愿意帮衬和扶持华中大毕业的年轻才俊,而且这种以大带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创业中,当大家互相知道是校友后就会产生马太效应。其实创业者个人功力的高低很难说清楚,但是如果在关键时刻有人帮你,那么你的项目就很容易做大。所以我说,华中大的群体性崛起是一种必然。